筑牢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逻辑[1]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李万里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文化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磁场,涵盖了系列的进步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共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在德育教学中认识传统文化,拓展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具体而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弘扬以及道德情感体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同时,实施新媒体的传播工程,搭建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数字游戏与数字博物馆、数字文艺作品,筑牢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社区实践活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和传承的文化遗产,既包括思想、道德、艺术、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精髓,也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载体和资源,一个民族必须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树立文化认同。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够真正地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筑牢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如文学作品、艺术形式、传统习俗等,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对于传承和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诚然,文化自信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载体来支撑,而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其所包含的思想、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3]。只有在充分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树立文化自信,并且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在传统中重拾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公民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公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更加坚定爱国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可以激发公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公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传承这些民族精神,更好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公民更加了解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㈠贯彻中国式道路的历史根基
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性交相辉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团结之魂。”[4]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之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和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根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之“魂”、崇尚自然之“魂”、注重和谐之“魂”,演变成一种文化特质传承下来,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贯彻中国式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围绕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用中国经验践行中国道理,提升中国理论的时代表达形式,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赓续优秀的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厘清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多次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多个重要论断[5]。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价值,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历史不断昭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深厚根基,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6]。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结合,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作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培育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㈡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⒈文化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磁场。文化基因贯穿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具体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7]。文化共同体承载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文化记忆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中的人们共享的某种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历史事件、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记忆[8]。这些记忆反映了该文化群体的独特性和身份认同感,并且在传承和发扬该文化群体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出文化群体的特点、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理想追求。
⒉共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是文化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的文化生活可以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共同的文化生活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中的人们共享的文化活动和习惯,这些活动和习惯反映了该文化群体的特点、价值观和信仰。通过共同的文化生活,人们可以加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发展活力。同时,共同的文化精神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中的人们共享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和信仰,这些文化理念是该文化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该群体的特点和身份认同感。共同的文化精神涵盖了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团结协作等方面,通过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传承来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和行动力。
㈢拓展多元民族的文化认同
⒈文化认同能够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文化认同是构建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加强民族团结,对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理解是影响民族交流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只有用一种多元的、包容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各民族只有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文化认同也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支撑,对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改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坚持中国多元民族的文化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时代精神力量,增强自身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物质实力的创造与发展提供精神条件[9]。
⒉多民族文化情感的共荣与续存。在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情感的共荣与续存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和平统一以及推动历史进步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当今,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元民族文化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就需要学习和了解各种文化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读书、看影视作品、听讲座、参与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要认识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价值,尊重他人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和多样性。通过语言学习、文化节、艺术交流等方式,建立起多民族文化情感的共荣与续存的平台。
具体而言,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文化认同感。普通民众要参加多元文化的活动,如音乐节、舞蹈节、美食节等,通过亲身经历去感受和理解不同的文化[10]。要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承认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增强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时,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和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总之,拓展多元民族的文化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教育、交流、参与等方式,建立起一个互相尊重、平等、包容的文化环境。
二、在德育教学中认识传统文化:拓展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通过维护祖国的和平与统一、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在当代中国,必须在德育教学中认识传统文化,拓展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㈠爱国主义精神包含系列的进步思想
⒈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优秀文化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殷切希望,彰显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浇灌的传统和美德。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旗帜,在坚定的民族自信心的鼓舞和激励下,战胜了各种曲折和困难,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为践行爱国主义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要把对祖国的无限忠诚、热爱转化为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传统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和情感皈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就是在坚定的民族自信心的鼓舞和感召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肌体的活力。
总体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11]。同时,爱国主义文化完善了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我们要加强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从古代爱国主义文化中汲取正能量,将爱国主义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㈡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⒈优秀传统文化对爱国主义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它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对家庭、民族和国家的责任和奉献,对道德伦理和个人品格的追求,这些爱国主义观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
其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高的追求[12]。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人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福祉,增强了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二,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培养了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奉献。这种价值观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行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从而增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⒉传统文化强化了人们对个人品格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价值观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品格的塑造和提升,从而为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总的来说,传统文化通过教育、故事、仪式和信仰等方式强化了对个人品格的追求。这种追求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伦理价值观。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爱国主义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培养了人们的爱国情感、责任感和道德素养,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对于个人品格的形成确实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
传统文化与德育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习俗等多个方面[13]。而德育实践则是通过教育、培养、塑造等方式,将一定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传授给受教育者,以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㈠德育教学与爱国主义的互动与耦合
⒈爱国主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道德情感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内心体验和态度,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德育教学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展开,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爱国主义的德育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爱国主义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爱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具备对爱国主义的道德分析、评价和判断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爱国主义德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道德观念,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感体验。
⒉教师在德育教学环境中应该注重增强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体验。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班级氛围、师生关系等方面。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14]。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和强化[15]。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纪律制度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㈡建构德育共同体
德育共同体是指通过构建一个由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互动、协作、共享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学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德育共同体应具备接纳、包容和尊重的特点,每一个成员都是主体,都应得到尊重。在此环境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线性的关系[16]。
⒈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教师是德育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教育技巧,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其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德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教育中,应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德育活动,通过自我体验和反思,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其二,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庭和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可以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德育教育中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家庭和社会对德育教育的期望。
⒉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社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库,通过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可以让德育共同体的成员更好地了解社区,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德育共同体中,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实践的德育平台,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17]。总之,建构德育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元的、互动的教育环境,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其中获得全面的发展[18]。
㈢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
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主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让学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来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生命质量。
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德育实践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辅助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升华体验性,通过积累经验,形成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德育实践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具体情境,对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有在生活中真实地经历、真切地体验到德育的教化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从而完善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
⒉更新德育教育观。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育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引导学生,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的伙伴。要将德育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德育目标生活化。要针对学生在爱国主义教学中的烦恼、困惑与困难,确定德育工作的方向,将爱国主义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兴趣和主动性。可组织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德育实践,如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爱国主义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价值[19]。同时,要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总之,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实践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㈣实施新媒体传播工程
传统文化数字化媒介是指将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传播和展示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实施新媒体传播工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渠道,包括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音乐、戏曲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数字文化遗产,方便传播、保存和管理。具体来看,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工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数字游戏。数字游戏是传统文化数字化媒介的主要类型之一,它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之中,通过游戏的方式让玩家不同程度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20]。例如,国产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设计和游戏故事线,融入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文化、诗词歌赋等,让玩家在娱乐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⒉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将实体博物馆中的展品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呈现,参观者可以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数字博物馆不仅可以还原历史场景,还可以通过交互式展示和互动体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21]。
3.数字文艺作品。数字文艺作品是指将传统文化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呈现的一种媒介形式,如数字图书、数字书画、数字音乐等。这种数字化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实现快速传播和共享,提高传统文化的普及率和传播效率。
数字化媒介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结合了现代科技手段,增强了互动性、趣味性和体验性,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
呈现和传播,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增强了互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了传播效率和普及率。然而,也需要注意到传统文化数字化媒介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以及加强文化自信和教育普及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规范和观念可以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应该积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逻辑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实践中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道德建设和推动国家发展。道德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重拾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Strengthening
Tradition:The Execution
Logic
of
Embedd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Abstract: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a country
and a nation,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indow to
showcase the confid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ultural community is the
spiritual magnetic field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covering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ideas and possessing timeless valu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The common cultural life and cultural spirit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unning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of patriotic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gniz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and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patriotism i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pecifically,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udents’ promotion of patriotism and moral
emotional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enhance students' moral thinking ability and moral judg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implement the dissemination project of new media, build digital games
and museums, digital museums, and digital literary works that contribute to
cultural dissemination, consolidate the diverse forms of embed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integrate patriotic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munity practice activiti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atriotism; education
[1]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CJYC210207006)阶段性成果。
[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
[3] 黄隽,曾丹.中国文化消费收入弹性的变动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21(9).
[4] 黄蕊,李雪威,朱丽娇.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的理论机制与效果测度[J].经济问题,2021(12).
[5] 熊小果.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可能”的三重依据[J].理论学刊,2022(5).
[6] 马旭军,白灿,韩克勇.考虑文化与环境因素的生态圈伦理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2(2).
[7] 陈德祥.党的文化领导力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6).
[8] 黄蕊,徐倩,李雪威.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化博弈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1(2).
[9] 杨威,上官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诚正与发展路向[J].齐鲁学刊,2022(4).
[10] 李琦,闫志成.中国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乡愁叙事及其意义生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
[11] 卢静.当代全球化进程与国家角色转变[J].太平洋学报,2022(9).
[12] 戴俊骋,魏西笑.文化强国使命任务视域下的数字文化消费[J].江西社会科学,2022(8).
[13] 田甜.基于S-O-R模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12).
[14] 柳莹.青年网红打卡文化的符号消费及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21(9).
[15] 殷英,柯朝晖.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4).
[16] 高磊,刘松.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时空演化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8).
[17] 肖晞,王一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安全思想发展析论[J].太平洋学报,2021(11).
[18] 岳伟,杨雁茹.文化自觉视域下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反思与品质重塑[J].齐鲁学刊,2023(5).
[19] 赵华.文旅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21(5).
[20] 田金方,李慧,张伟,等.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5).
[21] 柯小刚.志道游艺与个体成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6).
来源:
李万里.筑牢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144-149.(C刊)